墨子在哲學上主張名實相符,即概念必須與事實相符合。他舉例說:「盲人也知道黑與白的概念,但如果將白與黑的東西放在一起讓他選取,盲人便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了。」同樣道理,社會上一些自稱君子的人,整天宣揚仁義道德,但他們有仁義之名,卻沒有仁義之實。所以墨子說:「政者,口言之,身必行之。」意思是指從政的人必須言行一致,不能只會高談闊論,卻不身體力行。墨子不但在理論上主張言行一致,而且還將這種理論付諸行動。墨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原則是「兼愛」(無差等的愛),主張以「兼」替代「別」(等級差別),稱之為「兼以易別」。他身體力行之餘亦將這主張推及天下。孟子曾說:「墨子兼愛,摩頂放踵利天下,為之。」也就是說,只要對天下人有利,即使自己摩禿頭頂,走破腳跟也在所不惜。墨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,不怕辛苦。哪裏有戰爭,他們就去傳揚自己的和平主義,不怕犧牲。因此,墨家學派以自己的行動贏得民眾的好評。
由於墨子擁有崇高的學術聲望,所以他身邊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術團體,被人稱為「墨者」。墨者的首領稱為「鉅子」。出生平民的墨子反對富貴人家的驕奢淫逸,所以他在自己的團體內提倡一種清貧簡樸的生活。墨子的弟子曹公子自述在老師的門下時,穿的是粗布衣,吃的是野菜粥,而且經常吃了早餐就沒有晚餐。誰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,誰就會被革除。墨者團體有嚴格的紀律——「墨者之法」。據《呂氏春秋‧去私》記載,鉅子腹居住在秦國,他的獨生兒子殺人後,秦惠王對他說:「先生年老,只得一子,我已赦免他了。」可是鉅子腹卻認為墨者有「殺人者死,傷人者刑」的規定,所以即使官府不予追究,他還是堅持以「墨者之法」來處死自己的兒子。由此可見,墨者團體的紀律是何等嚴格。